取消
微光月刊
微光说丨刘道振:在朝阳大地上拾掇光阴的碎片
2025-04-12

本期作者:朝阳县志愿者协会监事 刘道振

 

 

三月的朝阳刚褪去残雪,我在朝阳县学雷锋月启动仪式活动现场,在帮忙整理老人房间时,春风吹动窗帘露出窗台上摆得整整齐齐的搪瓷杯 —— 杯沿磕掉了瓷,却擦得锃亮,像极了1996年我刚入伍时发的那只。二十多年过去,从河南老家到辽宁军营,从橄榄绿到志愿红,有些东西始终在生命里闪着微光,比如这身军装赋予的担当,比如党旗下宣誓时的初心,比如在志愿服务中拾到的那些温暖碎片。

第一次穿上志愿者红马甲是在 2020 年冬天。朝阳县的山路结着冰,我们给留守老人送越冬物资,汽车在半山腰打滑,同行的志愿者刘老师撸起袖子和我说到:"小伙子,当兵的体格可不能输给这山路。" 他不知道,我在部队时曾在零下二十度的哨所站过岗,但此刻手心里攥着爱心人士捐赠给老人买的慰问品时,指尖却比握钢枪时更烫。推开土坯房的门,炕上的孩子看见我们就往奶奶身后躲,直到志愿者递上书包,小姑娘才敢探出半只手,指甲缝里还留着挖土豆的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当年在部队保家卫国是大写的忠诚,如今走街串巷送米送药,也是一种无声的守护。

 

 

去年夏天去北四家子乡助学,初三的小雨蹲在灶台前煮玉米,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她父亲残疾,母亲改嫁,家里唯一的电器是志愿者送的旧风扇。我们要帮她申请助学金,小姑娘却指着墙上的奖状说:"叔叔,等我考上高中,就能去县城给同学补课了。" 阳光从木格窗斜照进来,在她发梢镀了层金边,像极了那年在灾后重建时,老百姓给我们递来的那碗腾起热气的开水。原来善意从来不是单向的馈赠,当我们以为在照亮别人时,那些顽强生长的生命也在反哺着我们的灵魂。

作为志愿者协会的监事,我常翻看活动记录:2024年洪灾期间组建的 "蓝兔救援" 货车司机被我们感动放下工作和我们一起参与救灾重建;志愿者丁大尉、赫亮穿着湿漉漉衣服坚持消杀作业;给养老院的老人理完发还要陪他们下两盘象棋。有次整理物资仓库,发现了我们乡村图书角项目中乡村留守孩子们的感谢信,字迹歪歪扭扭的,却比任何荣誉证书都珍贵。这些细碎的光斑,让我想起刚入党时老政委说的话:"共产党员就该像萤火虫,走到哪儿都得给人照个亮儿。"

在朝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看见墙上贴着的一期志愿者招募海报,穿红马甲的身影在路灯下拉得老长。忽然想起入伍那年母亲塞给我的手电筒,说走夜路别怕,有光就有方向。如今手电筒早已换成了智能手机,但那些在贫困山区走访时手机屏幕照亮的山路,在孤寡老人家里灯泡坏了临时撑起的台灯,在养老院老人生日会上点燃的蜡烛,都是同样温暖的存在。原来我们追寻的光,从来都不是太阳般的耀眼,而是无数微光彼此映照,在人间织成星河。

风又起了,王大爷颤巍巍地从兜里掏出花生,非要塞进我口袋。远处山梁上,志愿者的红马甲正沿着蜿蜒的小路移动,像一串跳动的火苗。我忽然懂得,所谓志愿精神,不过是把军人的刚毅化作春风化雨的温柔,把党员的信仰写成脚踏实地的行动,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有了照亮他人的可能。就像此刻窗台上的搪瓷杯,虽然磕磕绊绊,却盛得下人间最滚烫的情谊 —— 原来这世间最动人的光,从来都不是炬火的炽热,而是无数微光彼此看见、相互辉映,最终在岁月里酿成永不熄灭的星河。

 

编辑:孙福明

审核:王振磊

微信:cyxzyzxhwx

联系邮箱:cyxzyz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