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微光月刊
益文斋丨入校启“心”程 热辣滚烫新学期——浅谈开学季孩子和老师们如何过渡
2024-03-12

 

本期作者

 

崔金玲  朝阳县清风岭镇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师

王   英  朝阳县黑牛乡中心小学班主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伴随着龙年春节假期的结束,我们又踏上了知识的征程。新的学期,除了面对新的学科和知识,我们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心理挑战。今天我们《微光月刊——益文斋》栏目特意邀请朝阳县多年教学经验的基层教师,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开学过程中教师和孩子们的互动和对孩子心理调适的小建议,希望这些小建议能够为老师、同学们带来一点点启发,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学期的开始。

 

关于孩子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在重返校园之际,孩子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可能会感到焦虑、紧张、兴奋或者失落……,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必过分担心。每个情绪的产生都是有价值的,我们要试着去认识和理解孩子们的这些情绪,并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应对和释放它们。

(一)积极心态,迎接挑战

每个新学期都意味着新的课程与挑战。面对变化,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尽管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要鼓励孩子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将挑战看作是成长的机会,让自己更加强大。

我们要尝试让孩子们正面积极地暗示自己,通过积极地自我暗示,为开学提供平稳的心态。比如:“开学了真好,我可以......”。用积极的想法来帮助我们“赶跑”负面情绪,相信新的学期一定会元气满满。

(二)建立规律作息

习惯了假期自由的作息安排,刚开学的孩子们,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再加上新学期的课程可能会比较紧张,为了更好地适应学习的压力,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量运动,限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更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与同学、老师、家人积极交流

鼓励孩子们与同学分享春节假期的快乐,交流彼此的喜悦,这样有助于拉近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让自己更快地融入学校的大家庭。在生活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体系非常重要。无论是和同学、老师还是家人之间的交流,都能够帮助孩子们释放压力,获得支持和鼓励。人从来不是一座孤岛,一个善意的微笑也许就能够消解你的紧张和担忧。一定不要孩子独自承受压力,及时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向学校的心理老师求助,通过心理咨询,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

 

(四)设立小目标,循序渐进

学习知识的道路似乎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不妨让孩子们给自己设立一些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知识的同时,也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记住,稳步前行胜过急功近利。

学业成绩虽然重要,但身心健康同样不可忽视。适量的运动、良好的饮食和及时的放松,是保持身心平衡的关键。合理分配学习和休息时间,才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关于老师

(一)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春天的美好

经过一个寒假,每位老师心理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正值春季,春天天气转暖,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在操场阅读,活动,探春天的变化,赏春天的精致,和孩子们走出教室,开展户外学习,同时也给自己一个过渡放松的状态,去融入到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为营造新学期轻松氛围打基础。

(二)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春节刚过,孩子们都沉浸在节日热闹的气氛里没有走出来,乍到学校,老师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欣赏每一位同学,发现他们的优点,承认孩子的成长,表扬孩子的进步,让孩子内心直观感受自己在老师眼里的发光点,激发新学期的斗志。

(三)和孩子们一起爱护校园这个“家”

回到校园,让孩子们开始适应另外的一个“家”。一是爱环境——校园,新学期,利用课余,可以带着孩子探寻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校园的美,寻找美好回忆,将孩子们的思绪从家里引到校园;二是爱“家长”——老师,这个家的家长就是老师,老师会一直陪在孩子身边,作为“家长”,和孩子们融合在校园的每一处生活中,这不仅要有学习的心灵,还要有精神的陪伴,利用休息时间,陪孩子们聊天,加入到他们的游戏活动中,成为他们的伙伴;三是爱“兄弟姐妹”——同学,这个家有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平衡他们的个性,注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环境建设,去建立一个整体,培养团队意识;最后就是爱自己,要把校园安全每个细节讲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保护自己的第一责任人,把安全意识时刻放在首位。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精神饱满地回到校园,开开心心地迎接新的校园生活,窗外有风景,手里有课本,眼里有梦想,心中有未来;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三尺讲台是荣光、是骄傲、是使命,新学期,又要开始新的征程,愿广大老师们执笔绘宏图,悦声教良知,新学期事事顺心、平安喜乐!

 

编辑:孙福明

审核:王振磊

微信:cyxzyzxhwx

联系邮箱:cyxzyz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