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微光月刊
益文斋丨阅读的力量
2023-12-12

 

本期作者

赵国彬,高级教师,辽宁省基础教育科研型名校长、马云公益基金会“新乡村教育家”、辽宁省领航校长和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现任朝阳县波罗赤镇中心小学校长,学校坚持以读立校,形成了“阅读+”课程体系,并获得辽宁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同时抓住评价机制改革的契机推行学生增值评价系统——学生成长积分制,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和全方位育人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先后在《教育家》、《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辽宁教育》等期刊报纸发表教育文章10余篇。

4月中旬我到杭州学习,也许是走得急,也许是北方人第一次去杭州的兴奋,竟然让背包里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书。每次外出,借旅途中的时光读一两本书已成习惯,而这次更多的则是思考:阅读究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仔细思量,就如呼吸、吃饭一样平常,但又像空气与食品一样重要,不离不弃近50年的陪伴,为走过的人生阶段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和能量。

 

童年的陪伴与成长

从儿时记事起,刘兰芳的评书是我阅读的启蒙,后来看《岳飞传》、《杨家将》等小人书时特别的亲切。小人书算是我们70后的“绘本”吧,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是我们这些山里娃子插上理想翅膀和打好精神底色重要读物。那时在我们眼里,谁家要有一大箱子小人书,就是村里的富户。《花枝俏》、《枯木逢春》、《望娘滩》、《红牡丹》、《黑三角》、《渡江侦察记》、《鸡毛信》等一些书名至今都朗朗上口。那些单调抽象的黑白画面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无论是情节还是色彩,好人还是坏蛋,都成了我们儿时津津乐道或笔诛口伐的话题。记忆中的小伙伴们没有不爱看小人书的,这种天然的阅读培养应是我们那一代人最大的幸事。那时我遇到喜欢的小人书,读完一遍总想据为己有,为此我常到舅舅家去“偷书”,而我家的书却总不见多,后来才知道因为同样有姑姑家的表弟从我家“偷书”。每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我和表弟都认同是阅读给了我们儿时成长的光亮和梦想。
 

青年的向上与担当

表弟与我同龄,我不过大他三个月而已。但表弟却比我聪明许多。他是直接考的县重点初中,而我却连乡普通初中都没考上。最终我在初中考取了师范的委培生,表弟在高中考取了一所本科师范的委培生。命运是那么的不同,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可喜的是我们都没有颓废,就像两棵野花在不同的角落里竞相成长。表弟凭借自己的努力留校任教、读研,最终竟然考取了文学博士,成了一所大学文学院的副院长。坎坷的经历、拼搏的精神让他成了亲友圈里的骄傲。
 
生活中有些痛没有选择,只能融化和吸收,让它变为你前行的动力。1990年暑期,当我交完3000元委培费用时,心里特别压抑,因为其中的2000元都是家里办的贷款,其实比这更难熬的是开学时公费生与自费生心理上的落差,尤其是每月发饭票时候,公费生领到32.5元,而我只能领到27.5元,仅仅每月5元的差别却让我难受的透不过气来,我感觉那时每天生活都是灰色的,无论走在校园哪个角落,仿佛都有异样的眼光的盯着我。贫困的家庭条件+自费生+超低的颜值,让我每个星期天的早上趴在宿舍楼上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成群、结对的走出校门去游玩。
 
在感觉自己无法承受下去的时候,我选择了将几乎所有的课后时间都用在学校图书馆阅读。因为文学爱好成本低,也就成了我唯一的选择。第一学年末,在全校征文活动中,我出人意料的获得了二等奖,而且是班里的独苗。生活给我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又为我打开的一扇窗,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空气为我的成长补给。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有用的还是没用的,总之三年里读了很多书目。至今都认为那是我人生中最系统、最丰厚的一次储备。在书籍里能读到不同的人生、信仰和抉择;不同人性的丑陋与善良、奸诈与憨厚;不同朝代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人生渐渐地变得宽阔、丰润,让我从自闭和狭隘中走出,成为一名阳光坦荡的教师。尽管1993年我初登讲台时仍还背负着2000元未还清的委培学费,尽管那时每月只能拿到不足200元还不能及时发放的工资,但这些都不能阻挡我成为一名学生和家长喜欢的教师。
 
1993年暑期师范毕业,我任一所村小的五年级班主任,执教除体育、音乐以外的全部学科。这是一个每个学生都有外号、全校班风最差、成绩当时在全乡八个平行班里倒数第一的班级。对于初为人师没有任何教学经历和经验的我来说绝对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首先我并没有急于改变他们,而是和他们玩在了一起,读在了一起;没有用冰冷的规矩去约束学生,而是选择书中的故事或人物去影响他们,等到学生对我有了向心力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和我学在了一起。作文课上学生说游记没有东西可写,我便带着学生顶着雪花到两公里外家乡法轮寺去游玩;孩子们说想体验野炊的味道,我便选择一个假日,带着大家“全副武装”进入大山,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小男孩用大勺炒鸡蛋模仿饭店师傅颠勺的惬意,不料一次回勺太快,整整一半鸡蛋落在地上,全班的笑声飞满了整个山谷;春种秋收,孩子们主动来田间给我帮忙,手上掰着玉米,口中讨论着读到书中人物的特点……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自然,而最令我至今难忘是六年级毕业的下学期, 也就是95年5月份由于我母亲脑瘤手术,我在中心医院护理了42天,班级28个孩子完全在班长与学委的组织下,自行学完了剩余的课程,而且班长还跟校长保证:我们班同学只要有书读,就不会出乱子。待我回到学校后,略加点播便开始复习了,毕业检测的成绩获得了全乡第一的好成绩。能让一个班级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发生质变的关键因素更多的还是阅读的力量。这种朴素而真实的力量不仅影响了学生,也成长了我,让我至今受益。

中年的豁达与成熟

阅读不仅使我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还助推我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校长。从2006年我初任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乡村小学条件落后,经费短缺。但我用手中这支笔唤醒师生的成长,为学校描绘未来的发展愿景,写信寻求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曾经给教育局长、县长、县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等领导写过多封信件)。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学校始终围绕读书一件事儿来开展工作。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薄弱小学不仅发展成为市县级名校,还被评为辽宁省教育先进集体和国家级荣誉称号。
 
成绩的取得也让我变得膨胀和浮躁。2018年我被调任一所更偏僻的乡村小学,名利的困扰让我变得郁闷、彷徨和绝望。我努力试图走出那个危险的自我,先是读了《曾国藩》,接着又读了《苏东坡》,而且对苏东坡一下子喜欢得着了魔,接连读了几个不同版本的《苏东坡》。苏东坡人生的豁达和乐观为我的中年带来很多的启迪。
 
尤其是苏东坡最后一次任职儋州,苏轼把这个蛮荒之地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当你把一本书读进去的时候,文字就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下,怨言和牢骚少了,多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校长做起,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我用自己的阅读行动去引领教师,教师用自己的阅读行动去影响学生。校园里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读书的身影,就连每天就寝前,学生都有一个20分钟的阅读时间,把读书实实在在的当成习惯,不浮躁,不作秀,默默的去积累,书读多了,自然就会嗅到幸福的味道。这就是学校该有的样子,最美的风景线。
 
如果教育的根在于阅读,那么阅读的根在哪里?这是我和教师团队集体的反思,经过讨论、实践后一致认同:阅读的根就在各学科每节课 “自读教材”的环节里,而不仅是在语文一门学科中。如何将这一环节做实做好,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完整的、全面的、独立的阅读教材,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与各学科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接触,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自己能够读懂教材的能力。而课堂教学必须由过去听讲为基础走向阅读为基础。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材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的知识。只有这样的教与学才会让学生有未来,因为没有阅读的学生都是潜在的差生,这也是乡村教育转化差生的最佳途径。
 
让学生在课堂学会阅读方法——生根,在课外大量阅读中——生趣,在经典名著中提升思想——升华,这是我校学科教师经过两年实践后的集体认同。也正是这一认同,改变了以往阅读培养仅是语文学科一家之言,而变为了如今所有学科教师的共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整个教师的团队。
 
在这个5G的时代,我将自己的人生调成了静音模式。我将全部的精力用于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反思、总结。不仅为学校量身定制了“以读立校,以思启智,以写育人”的办学理念,还开发了“阅读+”课程体系,三年来对乡村教育的改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阅读+”课程还荣登《中国教师报》第833期课改研究版面;同时还在省和国家级刊物发表了有关怎样做好薄弱学校的校长、校本课程构建、评价机制改革等近10篇有质量的文章。
 
如果说阅读为我的童年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那么在青年让我从自闭走向阳光,而在中年则让我从名利场走向终身成长,每一次何尝不都是对生命的救赎。如果谈及未来,真心希望阅读陪伴着自己优雅的老去。
 
在杭州学习期间,我乘车走过钱塘江大桥。除了惋惜不是观潮的季节,还让我想起了2016年跳入钱塘江的浙大在读博士侯京京,不知道阳光帅气的男孩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但遗书结尾一句“走了,各位,勿念。此生缘尽,只愿没有来生。”我常常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让高考这座“独木桥”两边那么多的学生都不幸福,面对生活中突发地一点问题,以至于生命都轻于鸿毛。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坎坷、磨难或绝望,关键是遇到了如何去化解和救赎。所以我和表弟是幸运的,凭借从儿时起被阅读天然浸润后的躯体和灵魂,能够面对和拥抱生活各种突发事件和不堪的境遇。不敢谈及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怎样大的贡献,至少我们都善良、坚强的活着,不曾辜负走过的每一段光阴,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所缺少的素养?
 
学习之余,我去了西湖。走在蜿蜒起伏的苏堤上,敬意油然而生。今日西湖之美、名气之大,多半还要源于苏东坡传颂千古的盛名和当年对西湖的治理。苏公一生坎坷,屡遭磨难,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却用豁达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接纳和化解了所有的不公和打压,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千古绝唱。我想侯京京在浙大读书肯定来过西湖,但他未必读过《苏东坡》,如果他也读过不同版本的苏东坡,在他最绝望的时候可能也会完成对生命的自我修复。因为“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这不仅是苏公的魅力,更是阅读的力量。
 
阅读和学生好比是土地和禾苗,如果我们只是凭借机械的重复和记忆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不亚于忽略土地的整理而只是拔苗助长或靠注射营养液催大禾苗,这种疯狂催肥的空心教育之病态呈现已久,该用一种怎样新的教育生态来替代呢?我想至少应是绿色、有机的,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以源于内部的自驱力作为成长的动力,逐渐形成终身成长的状态,不为名次而争,只为最好的自己而活,这样才会获得幸福的人生。而实现这样的教育愿景,就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必须抛弃那种短期功利的思想,让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就做好阅读的准备,让阅读成为每个人一生中不断自我修复和终身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编辑:孙福明

审核:王振磊

联系邮箱:cyxzyzxh@163.com